一区二区划分为何成了火药桶?最近某地村委会门口贴出的公示栏上,用红漆涂改的"一区"字样还挂着泥巴印子。这事儿不是个例,农村人乱弄一区二区的现象正在成为基层治理的烫手山芋。按照政策设计,一区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,二区是村庄建设用地,可到了执行环节,家家户户都想着把自留地划进二区——毕竟宅基地能盖房,能抵押,还能留给儿孙。
丈量土地的皮尺为何量不准人心?去年邻村搞土地确权时,老会计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:"东头老赵家三亩水田,按标准得划到一区,可人家儿子要结婚......"话音未落,装着土特产的塑料袋就塞进了办公桌抽屉。这种情况在丘陵地带更严重——坡地算耕地还是荒地?水塘计入哪个区域?每个细节都藏着利益算计。
智能手机里的卫星图,照出多少猫腻现在连七十岁的王大爷都会用手机查"天地图",指着卫星影像跟村干部较真:"凭啥老刘家的鱼塘能算二区?我这片杨树林就不行?"可现实是,有人半夜偷偷移栽果树,有人给菜地铺上水泥假装晒谷场。更夸张的是,某村竟出现"移动农田"——春耕时恢复种植,秋收后立刻推平准备建房。 典型案例:2022年某县查处的23起违法占地案件中,有17起涉及伪造土地性质,最常见的手法是临时搭建养殖棚冒充农业设施用地。 政策本是好经,怎么就被念歪了?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在作祟。二区土地藏着三大诱惑:
但基层干部也满肚子苦水:"上面要保耕地红线,下面要争建设指标,我们夹在中间就像风箱里的老鼠。"更麻烦的是,有些村规民约写着"新增人口可分宅基地",可村里哪还有多余的建设用地指标? 破局需要真功夫,不能光靠贴封条某试点乡镇的做法值得参考:他们把土地划分和光伏发电项目绑定,让保留耕地的农户每年多赚3000元发电收益。还有地方推出"地票"制度,进城农民可以把宅基地指标折算成购房补贴。这些创新至少说明,解决农村人乱弄一区二区的问题不能光靠堵,更要会疏。 最近新修订的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要求,2023年起所有土地性质变更必须通过省级平台审批。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:什么时候能把土地的实际价值捋顺了,让种地和盖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? 数据来源:
|